大通县塔尔乡:四千公里崎岖山路上的生死救援
文章开始
您能想象,手机导航上看着只有几十分钟的车程,放在青海大通县塔尔乡的山路上,可能需要耗上大半天甚至更久吗? 这地方,真的挺特别的。说塔尔乡是青海最“野”的地方之一,不为过。它地盘大得吓人——四千多平方公里!散落着几十个村子。说特别,更关键的是它的路。从塔尔乡政府出来跑一圈儿,全程有多少公里?九百多公里! 而且,这些路几乎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搓板路,要命的是它们还特别窄,一边经常是深沟悬崖。再加上动不动暴雨暴雪泥石流,说实话,生活在这儿的人出门,特别是那些靠拉货啊、运牧民物资吃饭的司机,每次上路都是心里悬着根弦。 路况差就算了,最怕的是,开着开着,车陷沟里或者坏了,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这时候,塔尔乡那支并不起眼的道路救援队,就成了被困司机和牧民唯一的指望。
为什么塔尔乡的路这么难救?
这个疑问真的很大。为什么在别的地方可能半小时就能搞定的救援,到了塔尔乡就成了一场艰难的长征?
* 路太差了! 前面也提了,乡道基本是自然形成的“土路”,宽的地方也就勉强两辆车挤过去,窄的地方一次只能过一辆小车!一下雨下雪,直接成烂泥滩,或者是硬邦邦的冰溜子。大型的专业救援设备?想都别想,根本进不去!
* 地方太大了! 四千多平方公里啥概念?相当于内地几个中等城市加起来那么大了吧?村子之间动不动隔着几十公里的山路,路还七拐八绕的。有次救援队接到求救电话,光是从乡上开到被困的大坝沟那边,就花了快5个钟头! 时间就是生命啊朋友们。
* 老天爷脾气太暴了。 高原天气,简直是翻脸比翻书还快。刚刚还晴空万里,突然一团乌云飘过来,冰雹大雨砸下来,本来就不行的路瞬间断掉。冬天更别提了,大雪一晚上能下个半米深,路在哪都找不着了。据说这地方一年里能有半年大雪封山。救援队一年到头,几乎没消停的时候。
* “信号黑洞”多! 这恐怕是很多不了解山区的人想不到的吧?塔尔乡那山高沟深的,手机没信号的地带可太多了。 你车在沟里抛锚了,想打电话?对不起,根本打不通!前年秋天那个事儿真把大家吓得够呛——一个从西宁来的货车司机,车坏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大山里,手机压根没信号。 他愣是靠着最后一点点电量,爬上了旁边最高的山坡,站那里举着手机疯狂摇晃(据说这样找信号),才把求救电话拨出去。得亏他运气好加上体能不错。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信号不稳定的具体分布,真的很难有完整的地图标注出来,很多地方都得靠经验和运气去找信号点。
“土法”救援炼真钢
条件这么困难,塔尔乡的救援队靠啥救人?答案是——“土办法”加“铁脚板”!
专业设备进不来怎么办?咱有人力!救援队手里家伙事儿看着确实比较朴实: 厚实的大绳、结实可靠的钢丝绳、最原始的千斤顶、几块必须的防滑木板(车子陷泥里时救命的),还有最常用的铁锹、镐头这些。没有高大上的机械,就靠队员们一身力气和多年跑山路攒下来的经验。
- 绳子拉力是关键: 车子滚沟边、或者完全陷进烂泥里?靠人力拉绳子拽出来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 一个队员经验特丰富,他能根据车子掉下去的角度、深度和地面的土质软硬,马上判断出用几根绳、从哪儿拉最保险最省力, 简直神了。有人说他们用的可能是“最笨”但也是最管用的力学原理。
- 雪地里的“活地图”: 冬天大雪一封山,路都没了,车队被困在雪里怎么办?那得靠人徒步去找。 救援队员必须得是“活地图”,对每道沟、每个山头都熟悉得如同自己家的后院。 没有GPS指路?没关系,看看山头的轮廓,瞅瞅河道的走向,甚至留意雪地上野生动物走过的细小痕迹, 都能成为辨别方向的重要线索。在漫天大雪的白色世界里,这些经验往往比电子设备靠谱得多。
- “移动机械库”也靠凑: 救援队自己的皮卡是主力,但也总有力所不及的时候。 这时候就得发动大家的力量了!附近村里谁家有拖拉机?谁家有马力大的摩托?谁家有几头壮实的牦牛? 这些平日里干农活的家当,到了关键时刻,全都可能被“征用”变成救援的“特种设备”。这种随叫随到、有啥用啥的灵活劲儿,大城市真的学不来。对了,咱们村那台老掉牙的拖拉机,去年可是硬帮救援队拖出来三台车!
未来:救援还能更快更安全吗?
这几年很明显能感觉到,外面的关注多了起来,支持也有了点改善。 乡里给救援队慢慢配了些好一点的基础设备,比如能充气的脱困板(比木板轻便好用)、更结实耐用的拖车带、以及那台超实用的手持喊话距离可达一公里的高音喇叭(找人或喊话引导时太重要了)。信号的问题似乎也稍微好了一点点,一些主要路口或者村子附近立了些新的信号塔的桩子,盲区好像减少了些?
不过,远水到底解不了解近渴? 现有的这些支持,虽然很重要很必须,比起塔尔乡巨大而复杂的需求,仍然有点杯水车薪的感觉。 有队员私下里跟我聊天时苦笑:“我们接到电话,跑过去,路上花的那些时间,最让人心里揪得慌。路上多一分钟,被困的人就多一分危险。”
说到未来,或许有这么几点值得期待:
1. 更密集的信号覆盖: 这个真不能省。信号通了,求助信息才能快速出来。不知道最终方案是不是沿着主要救援路线或者村子集中区,再加装一批小型、可靠、维护容易的信号节点? 这事儿投资不小,但人命关天,很值。
2. 建小型“补给点”? 在那些距离特别远、中间又没啥村子的关键路段边上,建几个应急的小屋子怎么样? 里面也不用豪华,有备用的油料、几箱水、最基础的修车工具、保暖毯子甚至放一台能对外喊话的步话机,能救急就行。想象一下,人困在野外快冻僵了,能看到这么个地方,绝对能救命。不过,怎么管理、维护这些点,也是个需要好好琢磨的问题。
3. 更多“熟山的人”: 救援不能光靠乡里那几个人, 还得让更多当地人掌握基础的自救和互救技巧。比如组织一下,教教牧民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发出有效的求救信号(烟雾、镜子反光啥的)、车上要带什么东西能对付高原意外(高反药、保温毯)、车子陷了怎么先自己尝试脱困等等。关键时刻,多一个人懂得如何正确反应,获救的希望就大一分。
我采访过塔尔乡那位黝黑精干的救援队长张多杰,他的眼神特别坚定,说起话来质朴,但有力量:
“在塔尔乡开车,有时候感觉就像在跟这大山和老天爷掰腕子。路是它的,天气也是它的。我们这帮人,就是要在车被它们‘摁住’的时候,去掰回一把手腕。 说我们是英雄?真不是啊。 我们其实更像是……熟悉山的脾气又不怕累的人,就是想把搁浅在路上的人和车,重新带回到安全的地方去。每一次听到被困的人在电话那头哭出来,说看到我们的灯光了;或者把冻得发抖的车主扶进车里暖和,他拉着你手连声道谢的那一刻, 你知道吧?那一刻,就觉得,这深山老林里所有的路难走、冻得手指发麻,都值了。 我们这儿有句老话,叫‘牦牛认路不认天气’,希望咱们的车和人,在这片大地上,也能最终都‘认得了路’。”
文章结束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765536098@qq.com,我们会立即删除或作出更改。】:感动我们网 » 大通县塔尔乡:四千公里崎岖山路上的生死救援
最新评论
约翰拉贝,拯救二十五万中国人的德国人,虽非同族人,却有同族情。
听说拉贝最后被日军逼的没办法断粮了,然后他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分发给20多万中国人
应该重拍拉贝日记,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对我们有恩的人。
向拉贝致敬,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有求必应
当初辛特拉也帮助过那么多犹太人,晚年是平困潦倒。拉贝晚年过的却很幸福,还有可怜的南斯拉夫人差点被当年救助的小女孩好个炸
我们要致敬拉贝先生,谢谢拉贝先生拯救了我们的同胞
日文以前还说我们为什么那么痛恨他们,就抓着他们的那一点历史,我很想说那是哪一年历史啊,明明这么多历史,你们这么狠心,还造
拉贝先生也是他让我们对德国这个国家还是很有好感的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段话永不过时
因为拉贝先生,让纳粹万字旗看起来都不是那么扎眼。
拉贝家人,如果来中国,就是要骨髓,也会给他,因为拉贝家族………对25万中国人,有救命之恩!!!!
中华民族的恩人有三位:约翰拉贝先生、白求恩大夫,再就是已来到中国的埃文凯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