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道路救援协会会长:大山里的“活路标”

涉县道路救援协会会长:大山里的“活路标”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在山路上开过车,车突然就歇菜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手机还没信号!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真是能把人急死! 在河北涉县的深山里,开车的人最怕遇上这种事儿。但你知道吗?有那么一群人,特别是他们的“头儿”——涉县道路救援协会的会长,简直成了大家伙儿心里的“定海神针”。

会长是谁?他为啥干这个?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涉县道路救援协会会长”这名头,很多人可能挺迷糊,以为是个多大的“官儿”。其实真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个会长,本质上就是个“扛事儿的大哥”,一个土生土长的涉县人,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熟得不能再熟了。他干救援,不为名不图利,说穿了,就是看不得老乡们在路上受罪!

大家肯定想问,这协会平时都干嘛?不就是拖个车吗?

嘿,可不止! 在涉县这种山区,救援的活儿复杂着呢:

* 紧急拖车救援: 这是基本款,车趴窝了、掉沟了、爆胎了... 一个电话(在有信号的地方!)他们就尽量冲过来。
* 雨雪极端天气响应: 涉县山路一下暴雨或大雪,那个险啊!路滑坡陡,车辆打滑被困是家常便饭,这时候他们简直就是“生命通道”的守护者。
* 复杂地形搜寻: 有时候车辆或者行人迷了路,尤其在那种犄角旮旯、手机失联的地方,就需要他们这些“本地通”凭借经验去搜寻。
* 初级医疗救助: 遇到事故有人受伤,在120赶到前,他们能做的应急处理,可能就是救命的关键几分钟。
* 道路隐患反馈: 他们经常跑一线,哪段路容易塌方、哪儿的护栏坏了、哪里标识不清,他们最清楚,会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尽量提前预防事故。

这么一看,他们哪里只是拖车?简直是山路上无所不能的“及时雨”! 会长呢,就是那个总指挥、总调度、还常常冲在最前线的角色。


为啥非得有个“会长”?大家自发救不行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早些年,涉县还真没有这么个组织。老乡们谁家车陷了,都是靠路过的好心人或者邻里帮忙。但问题慢慢就出来了:

* 缺乏组织,效率太低: 有时候消息传好几手才有人知道,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 专业性不够: 普通司机遇上复杂情况不知道怎么安全施救,乱拉硬拽反而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 装备原始: 靠绳子、锄头?救个小状况还行,真要遇上大货车侧翻或者卡在悬崖边,根本玩不转。
* 风险没人兜底: 义务帮忙是美德,但万一救援过程出点意外,责任和赔偿怎么算?想想就头大。

会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站出来的。他自己经历过被堵在山里、冻得直哆嗦的滋味,也热心肠帮过不少人。他意识到,光靠个人英雄主义和邻里互助,解决不了山区复杂环境下日益增长的道路救援难题。 得有个组织,得有基本的装备(比如救援车、拖车绳、千斤顶、防滑链,甚至后来慢慢添置的破拆工具),得培训大家怎么规范操作、降低风险。于是,他牵头把一些志同道合、熟悉地形又有汽修经验的伙计们拢到一块,“涉县道路救援协会”这个响亮的牌子,就这么树起来了。


当会长不容易,苦在哪?

说实在的,这会长干得是真累心又累人!

* 24小时待命: 手机不敢关,尤其是刮风下雨下雪的夜晚,心都是悬着的。他媳妇儿没少抱怨:“你这手机一响,我这心就跟着跳!”
* 自掏腰包是常态: 协会虽然接些活儿也收费(比如简单的拖车),但成本高啊!救援车要加油、要保养;工具设备磨损快、得更新;碰上特别困难的群众或者特别紧急的情况,免单甚至倒贴钱是常事。“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收支平衡就很满足了,实在不行自己补点。” 这也是个现实问题。
* 巨大压力和风险: 每次接到求救电话,尤其是情况描述很危急的(比如有人受伤、车辆在危险位置),心理压力特别大。山路救援,本身就是高风险活动。我记得去年冬天有一次大雪封山,协会去营救一辆被困在半山腰、载着生病小孩的私家车。路极其湿滑,救援车自己都差点滑下山崖,车上的队员脸都吓白了。但最后硬是给救出来了,孩子及时送到了医院。会长事后说起都心有余悸:“那次是真的险...不过话说回来,看着那孩子得救了,啥都值了。
* 协调的烦恼: 对内要协调队员时间(大家都是义工性质,有自己的生计要忙),对外要跟交警、路政、医院等多方打交道,争取理解和配合。有时候某个部门效率慢点,能把人急死。


这么难,为啥还能坚持?值不值?

每次累到极致或者遇到委屈的时候,可能都想过放弃吧?我问过他这个问题。会长点了一支烟,沉默了一小会儿,然后笑了:

每次看到被困的人看到我们车灯时那眼神,一下子亮了,像看到救星似的,喊‘来了来了!救援队来了!’那个瞬间,真比啥都提气!还有帮完忙,人家握着你手不放,一个劲儿说谢谢,那感觉...不一样!”

他讲了件挺触动人的事儿:有次救援结束太晚,被救的一家人非要拉他们去家里吃口热乎饭。就是很普通的农家饭,但那份情谊,让他觉得“扎根在涉县大山里做这件事,真不亏”。 协会成立这些年,粗略算算参与的救援得有两三百次了(具体数字会长也没严格统计过,但频率确实高),默默救了多少人、多少车,恐怕连他自己也记不全了。


一个会长的能量到底有多大?

这个问题...怎么说呢? 或许他一个人不能完全解决涉县山区的所有道路安全问题。或许暗示,山区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才是根本。会长自己也很清醒:“我们就是个民间互助组织,是道路安全这个大盘子里很小但挺急迫的那块‘补丁’。最终还要靠政府主导投入,比如把路修得更好、预警更及时、信号覆盖更广。”

但谁也不能否认,有他在的这个协会,实实在在填补了一个巨大的空白和需求!

* 他是核心凝聚点: 没有他牵头和组织,很难想象这些分散的力量能高效、规范地聚在一起发挥作用。
* 他是信任来源: “涉县道路救援协会会长”这个身份,成了过往司机和本地居民心里一个可靠的承诺——“有困难,就找他,靠谱!” 这种信任,千金难买。
* 他是民间力量的榜样: 他证明了普通人自发的组织,在解决身边的民生痛点时,能爆发出多大的能量和韧性。
* 他就像大山里一个个移动的“活路标”: 指向的不是方向,而是困境中的希望安全


未来会怎样?

会长最大的心病,其实也是他的一个知识盲区——如何让协会在保障公益性质的同时,获得更稳定、更可持续的资金和装备支持? 光靠有限的收费和自掏腰包,肯定不是长久之计。至于具体的模式怎么找,他也在不断摸索和学习,希望能看到更成熟的办法出来。

虽然难,但态度是乐观的。“只要路上还有人需要,只要咱还有力气、身体还允许,就得干下去!我这帮伙计们也都这么想。” 这份信念,大概就是这个大山深处“活路标”最亮的光源吧。

涉县的山路或许依旧蜿蜒险峻,风雪也可能不期而至。但过往的司机心里,有了那么一点底。因为知道,在山的那边,有一群“橘黄色”(他们救援背心的颜色)的人在随时准备着,领头的那个人,就是他们的“会长”。你说,这份安心,值多少钱?

【文章结束】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765536098@qq.com,我们会立即删除或作出更改。】:感动我们网 » 涉县道路救援协会会长:大山里的“活路标”

赞 (0)

评论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