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职教中心的“马路天使”:学生道路救援队的故事

遵化职教中心的“马路天使”:学生道路救援队的故事

【文章开始】
你开车在遵化的路上,车突然“罢工”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抓瞎呢,几个穿着橙色马甲的学生骑着摩托车“突突突”就到了眼前。他们是谁?哪来的学生这么能耐?嗯,这就是我今天想跟你唠的——遵化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道路救援队

不是汽修厂,却懂怎么“救命”

听到“职教中心道路救援队”,你第一反应是不是:“哦?汽修专业的学生出来练手了?” 哈,这你可就想岔了!或者至少说,不全对

  • 专业不单一:队里确实有汽修班的“技术担当”,但电工电子班的能搞定电路短路,计算机网络班的擅长用软件精准定位求助者位置、协调沟通,连学前教育专业的小姑娘们也能在安抚惊慌失措的乘客或老人上派上大用场!是不是有点意外?
  • 目标很明确:他们练的不是“精修”,而是“急修”。目标就是在救援人员或专业拖车赶到之前,排除简单故障、保障现场安全、提供应急援助。说白了,就是争取时间,为司机和乘客上一道保险。
  • “懂”比“精”更重要:他们的训练课程很有意思,包含了常见故障快速判断(比如打不着火、爆胎)、三角警示牌规范使用、基本的急救心肺复苏技能,甚至如何与被困在寒冬或酷暑车内的老人小孩有效沟通。老师说,这叫“实用应急包”,专门对付路上的突发状况。

这群“学生军”,怎么就干起了这行?

好问题。时间往前推几年,遵化职教中心的老师们发现个现象:学校里学汽修的娃,理论头头是道,但真给辆趴窝的车,可能半天找不着北。更关键的是,遵化部分国道、乡镇公路位置偏,事故或故障发生后,专业救援队赶到现场需要时间,那段“空白期”往往最危险。

“能让学生真刀真枪参与社会服务,同时解决现实痛点吗?”
据我了解,学校动了这个心思。于是,经过和交通部门、交警队、还有本地一些热心修理厂的反复沟通、敲定方案、筹集装备……一支由志愿报名学生为主体、专业老师指导、社会力量支持的“非专业”救援队就成立起来了。说实在的,具体是哪年哪月正式挂牌的,我印象模糊了,反正这事实实在在干了好几年了。

他们图个啥?

这问题我问过他们的一个“老队员”——李伟(现在估计都毕业了)。小伙子当时咧嘴一笑:“嗨,能帮上忙呗!看着别人被困在路上那个着急样儿… …再说,学的东西真用上了,那个感觉,忒有成就感了!” 简单、实在,就是这个理儿。

亮点来了:
* 真场景、真挑战:比起模拟教具,真实的道路、真实的焦虑司机、甚至可能恶劣的天气,这种磨炼效果翻倍
* 社会融入感拉满:穿起那件救援马甲,学生们就不再只是学生,而是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的“小战士”。这种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成长,课堂上根本给不了。
* 技能“活”起来了:书本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被盘活了,理解更透彻。这应该或许暗示,实践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一。


救援现场的真实模样

别把这事儿想得太“高大上”,以为天天都是“英雄救美”的场面。更多时候是些“家常便饭”式的活儿,但同样重要

  • 场景一:“趴窝”了,咋办?
    • 最常见的就是冬天电瓶亏电打不着火。队员们会熟练地拿出搭电线(车上常备的),帮司机把车重新启动。动作麻利,分分钟解决。
    • 夏天呢?高温爆胎不少见。虽然换胎不是他们的主责(有时女司机或老人确实需要搭把手),但他们能迅速支起千斤顶、帮忙摆放警示标志,保障换胎过程的安全。旁边呼啸而过的车流,那动静想想就吓人。
  • 场景二:事故之后,别慌!
    • 小剐小蹭事故后,队员们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现场和人员安全。指挥后面来车避让、防止二次事故,摆好反光锥筒,引导双方司机到安全地带。安抚情绪也是必修课,很多人吓得腿都软了。安全疏导比修车优先级更高!
  • 场景三:关怀常在细节里
    • 冬天遇到司机带着小孩在路边等救援冻得发抖?队员的应急包里有暖宝宝。夏天在太阳地儿曝晒?赶紧递上瓶矿泉水和遮阳伞。这种“雪中送炭的小温暖”,往往能让车主记住好久。

讲个真事
听一位被帮助过的司机念叨过:去年夏天暴雨,他车的雨刷坏了,直接“失明”停在路边,人困在“铁皮罐”里又闷又急。那几个学生骑着改装过的摩托车冒着大雨来,硬是把他安全引导到一个加油站避雨,还联系了拖车。他说:“那会儿觉得那橙色的马甲,跟救命稻草似的。” 这个故事特别有画面感,可惜具体是哪位学生做的,我没记清名字了。


争议和挑战?谁说学生就不能干?

看到学生去干救援?网上偶尔也能听到点杂音:“行不行啊?”“安全谁负责?”“耽误了学习怎么办?”

  • “安全?这可是重中之重!”:学校负责人反复强调这一点。队员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涉及危险的救援操作(比如上高速拖离事故车),是绝对不允许学生去碰的。他们的原则就是:“力所能及才伸手,情况复杂等专业。” 现场判断能力,也是训练的一部分。不过话说回来,像帮换备胎、搭电这种基础操作,只要规范做,危险系数可控。
  • “耽误学习?看你怎么看”:活动主要在课余时间和周末,尤其鼓励高年级、技能更扎实的学生加入。而且这经历写在简历上,好多合作单位还挺认可,觉得这学生有责任心、能扛事、有实践能力。当然,具体到学生个体,时间精力的分配总会有挑战。
  • “钱哪来?”:这也是个现实问题。救援是纯公益的,不收钱。但摩托车维护、加油耗材(搭电线、简单工具)、应急包里的物资……都少不了钱。听说主要靠学校补贴点、拉点赞助,还有一点点社会捐助,日子一直过得紧紧巴巴。具体每年的运营预算有多少?怎么花的?我这方面掌握的资料就不太详细了。

这不仅仅是一支救援队

回头想想,遵化职教中心这群娃娃们鼓捣出来的事儿,意义远远不止于在道路上帮忙推了几辆车。

  • 撕掉标签的“一锤子”:谁说职校生就差人一等?他们穿上救援服的样子,专业、可靠、有温度,实实在在刷新了大家对职教学子的印象。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品牌重塑”。
  • 德育的大好地头:课堂上讲一百遍奉献、社会责任,不如真刀真枪干一场。在帮助他人中体验价值,这种德育效果才是最扎实的。责任感?那都是点滴积累的。
  • 职业教育转型的“活例子”:它证明(或者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参考范例),职校学生学技能,完全可以走出围墙、服务社会,让所学真正产生价值。这路子,能处!

现在,你如果再开车经过遵化,特别是那些偏远一点的路段,看到一群穿着亮眼橙色马甲的学生,骑着印有“职教救援”的摩托车在巡逻或者赶往求助点,你还会觉得稀奇吗?

他们可能手法不如老技师那么老练,装备也没那么精良,资金总是紧巴巴的。但那份不计报酬冲在一线的热忱,那份用所学所长帮助陌生人的劲儿,那份在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的担当……实在是这个时代很难得的东西。他们在自己小小的舞台上,用扳手、搭电线和暖宝宝,上演着属于青春的、脚踏实地的精彩。他们让“职校生”这个称呼,多了一层值得被尊重和被记住的色彩

【文章结束】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765536098@qq.com,我们会立即删除或作出更改。】:感动我们网 » 遵化职教中心的“马路天使”:学生道路救援队的故事

赞 (0)

评论

8+9=